大侠文学 > 都市小说 > 桓容 > 271.第二百七十一章
  连续五天做类似的梦, 梦中是同一个人。

  场景不断变化,既陌生又熟悉。

  梦中的画面时而清晰,时而朦胧,雨夜舞剑, 廊下对饮, 铿锵的秦风敲击耳鼓,中途加入雨打屋檐的脆响,四目相对的颤栗,仿如置身幻境。

  梦中的秦璟总是一身玄衣。

  玉带束腰, 长袖飘逸。

  初见时的冷峻,相知后的暖意,再见时的一丝淘气, 使得梦境愈发鲜活,鲜活得让人心痛。

  梦到深处,一切变得愈发真实。呼吸之间,似能感到发丝擦过颈侧的微凉, 留-恋-着滑过耳后的温热气息。

  梦似乎很长, 又仿佛很短。

  每次睁开双眼,望着熟悉的帐顶, 桓容都有瞬间的迷茫。清醒的意识到身在何地,却不知人在何方,心变得空落落, 怅然若失。

  他从不知道自己会是儿女情长之人……可开荤之后要强迫食素, 真心很难受啊有没有?

  一秒从文艺青年变得那啥, 的确有点那啥。

  反正身边又没旁人,他乐意!

  不是和尚却强迫吃素,他就暴躁了,爱咋咋地!

  暴躁累积下来,难免会影响到情绪。

  朝会之上,桓容正襟危坐,下颌绷紧,表情严肃,威严气势彰显。视线穿过旒珠,扫视殿中群臣,似刀锋刮过,犹如实质。

  面对这样的桓容,即便是谢安和王彪之,都有些心中没底。

  此情此景,众人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天子是害了相x病,夜里睡眠不足,白天难免带着情绪。

  能够不受影响、始终安坐如常的,大概只有郗愔。

  自巡狩归来,桓容渐渐发现,郗愔变了不少。

  不是说相貌和性-情改变,而是在行事作风上,同他未登基之前相比,很快能发现不同。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北府军人员的安排调动。

  表面上看,一切并无异样。但是,在将领的任命上,尤其是举荐毛球代替刘牢之空出的位置,就很能说明问题。

  毛球是冠军将军毛虎生之子,已过而立之年。

  桓汉代晋之前,毛球得桓冲赏识,举荐他为梓潼太守。桓汉建立后,毛球倾向桓氏,大力劝说父亲和族老,晋室只能偏安,不可能再有建树;桓容为不世出的英主,有恢复华夏之心。家族欲要昌盛百年,必须做出正确选择。

  毛虎生历经三朝,始终屹立朝堂,眼光自然独到。毛球出面劝说,他便顺势而为。有毛虎生带头,武将自是纷纷仿效,为桓容接掌建康减少不少的阻力。

  纵观事情始末,毛球的功劳实在不小。

  用这样的人为北府军将领,足可见郗愔释放出的讯号。

  通过观察,桓容有七成以上确定,这其中有郗超参与。

  不提这对父子是怎样“和解”,也不管郗超是如何说服郗愔,对桓容来说,郗愔的态度能够软化,无论对国家还是他本人来说,都是件好事。

  郗愔坐在百官之首,以丞相之尊,非大事少有开口。

  朝会之上,桓容的不对劲他亦有察觉,但没往深处想,

  同郗超长谈之后,郗愔想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为家族和儿孙考量,他选择让出部分军权,向桓容释放出善意的信号。

  这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他有桓容这样的儿子,能选的路绝不只一条。

  问题在于他没有。

  为身后考量,让出部分军权,换来天子眷顾,总能保家族延续,期待孙辈中能出人才,可以扛起整个家族。

  不过,对桓容让步可以,王谢高门想要插手北府军,半点可能性都没有。

  想入军中历练?

  可以。

  全部做个文吏,有品无权,资历一到立即送走,连军权的边都沾不着。偏偏做得光明正大,让旁人无可指摘。

  郗愔固然您年事已高,人却半点不糊涂。甚至可以说愈发老辣圆滑,正经诠释出什么叫厚黑。

  在他身上,桓容着实学到不少。

  惊叹佩服之余,又不免有点头皮发麻。

  谁敢把这些手握重权、环海臣服多年的大佬不当回事,早晚要吃大亏,甚至会不知不觉就一脚踩空,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

  朝会之上,天子丞相各怀心思,不是出于故意,太极殿上空仍罩下一层低气压。

  群臣绷紧神经,奏事时干脆利落,能说两句绝不说三句,十个字能说清的,绝不多加半个字。其简洁高效,让桓容都是一愣。

  因今岁暴雨大水,十余个郡县的百姓受灾。朝廷下达严令,地方治所不敢怠慢,救灾工作很是到位。

  不过,光明的背后亦有黑暗,功劳的反面也有害群之马。

  朝廷三令五申,仍有以身试法之人。

  贼匪多数当众处决,犯法的官员和地方豪强却不能立即处置。尤其是出身士族,哪怕品位不高,甚至早已经没落,都需上禀建康,由天子决断。

  “杀!”

  表书内容十分详尽,这些人的罪行历历在目。桓容没有任何犹豫,当殿下旨,方列明其上者,尽杀!

  “罪重者,家人连坐,流刑!”

  这些人不是能力才导致救灾不力,而是实打实的贪墨灾银,趁天灾霸占田地,强逼灾民为佃户。

  如此罪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今日纵容他们,必会予人“天子心慈手软”的印象。今后再下旨意,也会被认定是“雷声大雨点小”,以身试法这会变得更多。

  “由三省派下官员,同各州刺使详审。罪证确凿,定斩不饶!家人连坐流刑,男子充军边州,四代之内不许出仕!”

  对于前几句话,群臣皆以为然。

  但是,四代不许出仕?

  朝廷选官自有章程,罪人的后代,庶人出身,地方怎会举荐,中正又如何会品评?

  谢安和王彪之都有些奇怪,看向御座上的天子,表情中带出几分不解。

  郗超坐在文臣之中,垂眸看着笏板,嘴角微微翘起,始终不发一言。这位年轻的天子,行事常会出乎预料。

  想想范公办学,再想想幽州和建康的书院,郗超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就目前而言,这个答案过于惊世骇俗,在心中想想就罢,绝不能诉之于口。否则,怕会引起不少的麻烦。

  “朕意已定,照此实行。”

  桓容没给群臣开口的机会,命三省草拟官文,随后大手一挥:此事既定,下一议题!

  朝会结束之前,桓容命宦者宣读旨意,在群臣头顶落下一记惊雷。

  “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护军将军、散骑常侍王彪之为司空。”

  旨意十分简洁,掐头去尾,就两个字:升官。

  司徒、司空承袭汉制,皆为正一品,仅在丞相之下。

  众人从震惊中回神,目光在郗愔、谢安和王彪之三人之间轮转,最终望向御座,实在有些不明白,天子的葫芦里酒劲卖的是什幺。

  这是要行三足鼎立,制衡?

  不等群臣想明白,宦者又宣读第二道旨意。

  “以中书侍郎郗超为中书令,加侍中;以青州刺使郗融为冠军大将军,都督青、兖两州诸军事。”

  这份旨意以下,太极殿中更是一片寂静,许久不见一人出声。

  终于,谢安出声打破沉默,固辞司徒。王彪之随之出列,对司空坚辞不受。

  桓容硬是不点头,圣旨既下,没有更改的道理。

  “两位负鼎之臣,于国于民俱有大功!”

  一锤定音。

  话说到这个份上,谢安和王彪之再推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两人之后,郗超出列,拜谢受官员。因郗融不在朝,郗愔代子拜谢。

  谢安和王彪之退回原位,再看御座上的天子,心情都有些复杂。

  郗愔和郗超早有预料,知晓郗氏软化态度,主动递出善意,天子必会有所回报。只是没有料到,回报会如此之大。

  侍中为天子近臣,有的时候,甚至能影响天子对局势的判断。

  以郗超为是侍中,是已尽释前嫌,欲加重用。

  以郗融为冠军大将军,则是想向郗愔做出保证,郗氏释放善意,桓容不会翻脸不认人,郗氏在北府军中的地位不会改变,纵然郗愔不在了,只要郗融不犯大错,位置也不会被他人取代。

  郗愔十分明白,以郗融的能力,这个品位已到尽头。再向上升未必是好事,还可能为家族带来麻烦。

  天子表态,郗氏在北府军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无论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至少十年之内,不会寻到机会下手。

  十年之后,天子大权在握,他的孙辈也成长起来,高平郗氏是更进一步还是原地踏步,亦或是步向衰落,全看天意如何。

  郗愔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亲眼看到那一天。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为家族铺路,为子孙后代埋下善因,盼能结下善果。

  以谢安为司徒,王彪之为司空,既是对两人功劳的肯定,也是对两姓高门的安抚。以两家的聪明,理当能明白背后的用意。

  何况谢玄和王献之随大军西征,眼界开阔,未必有意北府军。

  这样两道旨意,既有安抚又有震慑,群臣一时间想不明白,等到归家之后,仔细商量,总能想得透彻,得出答案。

  太原王氏未在圣旨之上,却没有任何不满。

  王坦之故去之后,族中尚未能于谢安和王彪之并列之人,仓促升品并非好事。相反,天子巡狩期间,王氏族中有六七名郎君随驾,如今都在边州出师,发展的势头不亚于其他两姓子弟。

  郗愔在等十年,等着族中子弟成长起来,太原王氏又何尝不是。

  士族高门,只要家风不堕,总能培养出人才。

  到时候,年长者退出朝堂,年轻的郎君旗鼓相当,究竟鹿死谁手,现下都是未知。

  朝会结束后,谢安和王彪之同行。

  登车之间,恰好见到郗愔和郗超父子联袂走出宫门。

  彼此望见之后,当面没说什么,仅是遥对拱手,旋即登上马车。

  健仆控缰,骏马打了个响鼻,嗒嗒的马蹄声很快响起。

  四辆马车穿过御道,伴着亲清脆的鞭花,最终调转方向,分别向乌衣巷和青溪里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