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空,南宋所面对的危局虽然缓解了不少,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危局产生的原因是在内而不在外——这个王朝已经腐朽了一大半,无法有效将社会力量组织起来,否则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国家,如何会怕几十万蒙古人?——而外部环境的好转并不能改善内部的腐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更糟,因为外部危机的解除,内部的腐朽反而更快地滋长了。
具体的表现,就是明明社会经济发达,税赋负担也不轻,但大部分资源都被各级蠹虫侵吞和浪费了,能被朝廷有效利用的很少。明面上有几千万的岁入,却就是无法把这笔巨额钱款转化为战斗力,白白空耗了出去。
为了解决这个办法,贾似道所推出的策略就是“公田法”,也就是颁布限田令,规定个人所能拥有的田产的上限,超出部分就要由朝廷赎买为公田,然后用公田的租佃收入供应财政。虽然名为“赎买”,但实际上给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纸钞c官阶乃至度牒(宋朝限制僧道数量,而民间信仰需求又一向旺盛,因此作为出家人证明的度牒也成了一种稀缺物资,价格很高)等等,几乎就等于是在明抢。
客观来说,贾似道的这个政策并不完全是出于私心,而真是为了朝政着想的,毕竟他自己就身体力行,捐了一万亩良田出来做表率。但是很显然,这种政策必然会激起大规模的反对,而且由这个已经腐朽的行政系统去执行,到了下面也必然会走样。
公田法实行之后,很快就演化成了有权者对无权者的掠夺——在朝堂上得势的人,自然不用担心自家产业被划为公田,相反他们还能从新鲜诞生的经营公田的官庄中攫取一部分利益;而在朝堂上无可依靠的人,自然就要沦为待宰羔羊了。
居温瑜的家族就是后一种情况。他家祖上曾经一度发达,在池州据有大片良田,但是这两代人在科举上都无甚斩获,朝中无人做官,因此就成了肥羊一大串。现在凭借以前的故旧,还能支撑一段,但显然不是个长久之计,因此居温瑜就北上来找退路了。
他这么赤裸裸地斥责贾似道,多少有些不敬的嫌疑。不过即使在临安也没什么人会管,更别说天高皇帝远的东海国了,因此说起来毫无顾忌。
果然政治和xx是男人最大的兴趣,他这么一诉苦,周围顿时就有不少人竖起了耳朵,留神听了起来。过道另一侧的四人也不聊铁路经营了,转头就听起了这个八卦。
安庆诸人也是宋人,自然也知道朝廷的公田法,对此也是心有余悸,听了居温瑜的抱怨,也有戚戚然之感。
刚才被调侃为“身宽体胖”的陈若风坐在过道旁,离得最近,听得也最真切,插嘴问道:“这位老先生,那你查勘得如何了,可有合适的产业?”
居温瑜点头道:“倒也不错,东海国确实尊重私产,据说还把这一条写进了刑律里。不过说都是会说,还尚待时日验明方可。有一点我倒是赞许的,便是东海国朝廷不多滋扰乡里,细事可由士绅公推自理,只需缴税既可,颇有三代遗风。倒也不是全然无瑕,东海国地广人稀,地价不贵,可是田税颇重,这就不美了”
这时,坐在他对面c沙正谊旁边的那个东海短打扮的小伙子开口了:“居先生,您这可就有些偏颇了。我们东海国虽然田税税率高,但都是实勘实收的,没南边那些火耗,真实负担可不高。而且还有各种减税项c扣除项,若是取得了公民身份,又可以适用低税率,算起来,东海农户的负担可轻了呢。”
居温瑜被他这么一说,也不在意,笑道:“是,但我一把老骨头了,可哪能去你们东海军当兵换什么‘公民身份’?还不是得乖乖交一成五的田税?”
年轻人又说道:“也是。不过还能到手85呢,也不少了。再说,听说公民条件要放宽了,只要在东海纳税超过一定幅度,也可获得公民身份呢,您还是有盼头的。而且这年头农产品价格眼看着逐年走低,要我说,您还是投资工业更有前途些。”
“是,是。”居温瑜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想起了什么,举手对安庆众人一示,然后对小伙子说道,“对了,志远,趁这个机会,你也给这几位我的安庆近邻介绍一下你们东海国的‘投资项目’吧,也让他们给我参考参考。对了,这不用额外收钱吧?”
年轻人尴尬地一笑,连忙摆手道:“不用,不用。”
沙正谊倒是新奇了,抢先问道:“这位是?”
“哦,唐突了。”居温瑜回道,“这个后生名讳关志远,是我在黄岛雇佣的‘中介’,为我讲解东海国的情形志远,你跟他们说一下吧。”
于是关志远就跟他们做起了自我介绍。
他这“中介”一职虽然有些新鲜,但是把职责一说,他们大概也
能理解。无非就是牙人一类的行当,为新到东海不熟悉情况的旅人指点迷津,为他们介绍各处风土和规矩,指引他们前往合适的商行或衙门。
之前在黄岛和胶西,陈若风他们也见过这样的“中介行”,但是因为有沙正谊这么个半吊子向导在,他们就没去照顾生意,没想到在半路蹭上一个。
“若只是从事农业的话,倒也稳定。”关志远这就指着窗外的农田给他们讲解了起来。“以现在东海最流行的四圃轮作百亩农场为例,不用太多人力就能伺候得过来。一家一户操持下来,一年也有个几十元的收入”
陈若风有些不明所以,问道:“这‘四圃轮作’是何物?”
“哦,是这样的,”关志远在空中比划着说道:“就是把田地分成四圃,一圃种麦,一圃种豆,一圃种菜或棉,一圃种草,四圃每年轮换,积蓄地力,也节省人力。”
陈若风倒是听明白了,但还是有疑问:“这样一来,不总有些地闲着了?”
关志远笑道:“当下我国不缺土地,倒缺人去种,所以即便闲置些也合适。”
陈若风一噎,摇头感慨道:“天下竟有地多人少的时候,真是不可思议。”
关志远继续说道:“不过,这只合适小家小户,而且不是公民的话,田税确实高些。像居先生这样一次就能买上千亩地的大家,可就不太合适了,因为你找不到那么多佃户来种——愿意种田的,自己就买田或者服役换顷田了,哪里会去给人当佃户?就算您出高薪聘来佃户,那么可想而知也赚不到什么钱。不过,您要是能从外面带佃户过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我得提前提醒一句,东海法律最多只承认五年的用工合同,外面的卖身契在这边是不认的,您可得留个神,别在这上面吃了亏。”
这倒有些令众人惊讶,佃户什么时候都这么稀缺了?不过回想起一路走来的见闻,想想那稀疏的田地,高昂的脚力价,好像确实也是这么回事。这东海国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啊!
旁边的宫文昌忍不住问了一句:“关小兄弟,那按你这么说,东海工价这么贵,那怎么还有人愿意雇他们啊?”
关志远一拍手,对他那边说道:“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工价贵,那肯定得赚出更多的钱来才有利可图嘛,这就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工业了啊!所谓工业,就是置办机械c雇佣工人c大量生产c销售获利,这才有利润空间啊。举个例子,一人织布,一日才能织出几尺?但一间工厂雇上几十工人,各有分工,再用上大型纺机,一日就是几十匹几十匹地出布,所卖之钱不就成倍的翻了?每个工人,所赚之薪水不亚于独力织布之所得,但工厂的东家付了他们的工资,仍有不少钱可赚,这便是双赢之举,生产力之发展,国家富强之根本!”
他这满嘴新话,听得旁边诸人,包括临近座位的其他宋人是晕头晃脑,却又耳目一新c目瞪口呆,还能这样?
宫文昌咽了一口口水。他很想再问问,若是一间工厂的生产力就相当于数百织工,那这数百织工不就失业了吗?但是回想起之前在黄岛码头的对话,他又把话咽了下去。
是啊,与其说是数百织工的工作被数十人取代了,不如说是这数百织工可以生产出十倍于之前的布匹,而这十倍的布匹流入民间,那么民人便有十倍的衣物可穿如此一来,再回想起一路上所见到的市井景象,就算是寻常小民都衣着光鲜c面色红润,那么好像又可以理解了。
再想想他们现在脚下的长条铁路,莫非,也是源自于这样的“工业”之力?
“哇啊,快看,前面那是什么?”
居温瑜身边坐着的那个长衫年轻人,应该是随他一起来的子弟,从刚才开始就对他们的话题没什么兴趣,一直在侧头瞅着窗外,这时好像是发现了什么的样子,突然失声叫了起来。
众人闻言也纷纷转头往窗外望去。
此时列车已经往东北行了一长段距离,临近大沽河边了。窗外能看到宽阔的河上景象,大小船只乘风北上c顺流南下,来来往往,好不热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东北方向的大河上赫然出现了一座巨大桥梁,以深入水中的石柱为基,在河面上撑起了一道长而平直的黑色桥面。桥面还分了上下两层,桥拱不是位于桥面之下,反而在桥面之上高高扬起,拱下又有一些绳索和纵梁c斜桁拉住了桥面,看上去倒像是桥撑起了拱。
“喔”
前后车厢的旅客们此时也先后发现了这座大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与安庆诸人一样第一次亲见这种奇观一般的景象,不约而同地忍不住站了起来,趴到车厢右侧,透过车窗仔细看了起来。
“为了安全,请不要站起来!”车厢里面的列车员见了他们的躁动,连忙劝说起来。
宫文昌重重坐回了座位中,汗水不禁流了下来:“这沽水虽不比长江,可也是里宽的大河啊居然能在其上建桥,这是何等伟力!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我刚才还在想这列车该如何过河,还自作聪明以为是用器械运上渡船载过去,原来竟有桥可过,竟是这样!”
更多请收藏【】!【本章节首发大侠文学,请记住网址(https://Www.daxi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