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文学 > 都市小说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227章 第二百二十七章
  许是对那场长达十数年、轰轰烈烈、劳民伤财无数的天书造神闹剧感到心有余悸, 即使在新年号的选择上有着矫枉过正之嫌, 新登基的小皇帝还是一意孤行了一回,执意择了寻常为年号。

  说到底, 年号本身不过是为图个吉利名头, 才令似诸如神龙、元凤、甚至先帝便有那不伦不类的大中祥符。

  正因如此, 小皇帝的另类坚持,并未换来朝中过大的反应。

  纵使以寻常为年号,未免显得太不寻常,群臣在感到哭笑不得之余, 也不过有寥寥数人递上奏疏,予以简单劝导而已。

  见新帝心意已决,遂就此打住, 随官家之愿了。

  比起只要别过于出, 便无伤大雅的年号, 众人更为关心的, 显然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封赏。

  于是,寻常元年元月。

  依循惯例,新帝继位以后, 在正式地筹备治丧下葬之前,最早发布的命令无一例外地都与封赏有关,赵祯亦不能免俗。

  万事孝为先, 他先从被自己唤了十余年的“李娘子”, 相见亦不识的生母李宸妃开始。

  在先帝后位空缺的情况下, 他理所当然地将李宸妃的位阶晋为太后, 移居先太后曾居的西宫嘉庆殿。且在天子尚未娶妃的情况下,将由李太后先代为执掌后宫事宜。

  对前者群臣并无异议,只在后宫权柄尽数落入李太后手中后,才颇有微词。

  但仔细一想,后宫经刘娥这些年的精心筛选,不说甚是空虚,所剩嫔妃皆是清一色的安分守己,老实度日,貌不惊人。而属于新帝的妃子,则

  一个都无。

  当朝中重臣猛然意识到这点后,纷纷大吃一惊。

  其实也不奇怪。

  赵祯自身是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料理国家大事上,又未至少年慕艾的时期,对风花雪月之事除了懵懂,便是无知。

  而唯一能为他的婚事做主的先帝赵恒,则卧病在床好些年,清醒的时日寥寥无几尽管他就算自称清醒,也无人愿信就是了自然想不起六哥的婚事还未有着落。

  阴错阳差下,竟让当今圣上在男女情爱方面,仍是一张彻头彻尾的白纸,连侍寝的女婢也无。

  这么看来,即便叫德不配位的李太后掌了后宫权柄,除了听些根本不曾受宠过的先帝嫔妃的无病呻吟外,也的确无事可管。

  实在不行,等过了这年,官家虚岁将为十五,届时必将开选纳秀,充盈后宫。

  等到那时候,再回收后宫主事权便是了。

  不必非挑在此时此刻,驳了正在兴头上的官家的面子。

  对这些个老奸巨猾的臣子所打的算盘已有了不少了解的赵祯,在顺理成章地将生母提至太后之后,就将皇亲贵族,挨个往上提了几级。

  哪怕是对子嗣险些叫刘娥抱走抚育、准备日后拿来对付他的那位八皇叔,赵祯也不曾有迁怒或记恨,照样予以封赏。

  对那位被刘娥选中利用的堂弟本人,赵祯更是毫不介意,封其为安定郡王,逢年过节,还可进宫来请安。

  反倒让自那场大火后,就变得圆滑谨慎不少的八大王疑神疑鬼,惶惶不安了几天,才打消了进宫请辞、举府外驻的念头。

  对内的封赏结束后,对外的安排,赵祯索性就照搬了爹爹登基时的做法大赦天下,所有官员的官阶都晋升一级,尤其前东宫官,一时间更是炙手可热,人人艳羡首辅李迪加封为右仆射,次辅寇准加封为

  除此之外,赵祯又曾因反对天书而卷入争,被贬出京的以王曾为首的一干官员,进行了更优厚的封赏王曾被擢升为参知政事

  一大串名单念下来,直让内臣口干舌燥,唯有听的人目光炯炯,奋力掩饰内心激动。

  即便是一直忐忑不安的王钦若和丁谓等派,都在听完之后,一颗心彻底落了地。

  赵祯虽对他们略有不喜,但也知他们皆是有能之人,若能予以正确驾驭,亦可为百姓、为大宋出力。

  之前的荒唐,与其归罪于奸佞作乱,倒不如老实承认,就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还是得将责任大半归在爹爹的顺水推舟上。

  然为人子,到底不好责父过。

  赵祯轻轻叹气。

  况且寇准和李迪再忠诚可靠、才华精干,毕竟人非圣贤,为人处世间,绝不乏短处。

  偌大朝廷,又岂能单单依仗这两人呢

  既然王丁二派皆是能极快认清局势的精明人,也愿被他利用,他便先借力制衡,而不必着急赶尽杀绝。

  思及此处,赵祯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往丁谓和曹利用的方向,若有所思。

  一切好说,只要这两人老实一些,别再无事就来挑拨离间他与小夫子就行。

  赵祯还颇为看好,曾被小夫子提起过的那位聪明人王曾,现重新予以副宰职位,也寄托了他的浓重期望。

  只是在听完那长长的封赏名册后,眼见着尘埃落定,在场人心里都不约而同地涌现出同一个疑惑来。

  陆辞何在

  怎在这最关键的时候,却彻底不见最受官家看重的那位陆三元了

  哪怕不靠这场太子继位的东风,单凭这几年来亮眼的战绩和政绩相加,也足够回京,官复原职了。

  官家虽看似信重陆辞吧,却愣是将人留在那随时再起狼烟的苦寒之地,硬心肠得两年多过去了,都不曾召回。

  也是耐人寻味。

  要不是当初秦州遇袭、战况告急时,还是太子的官家那副作不得伪的心急如焚、火速调兵的模样仍历历在目,他们怕都忍不住怀疑,这宠爱完全当不得真了。

  在众人心思各异时,对陆辞要么看重、要么交好的寇准、晏殊和王曾等人,在默然蹙了蹙眉后,纷纷抬眼,看向赵祯。

  新帝端坐于珠帘之后,面庞若隐若现,却不难看出面色平静如水,毫无波澜。

  但在微抿的唇角,那抹轻轻上扬的弧度,却与陆辞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此,这几位牵挂陆辞的人心念微动,略有所悟后,一同选择了暂且保持缄默信任陛下自有更妥当的安排。

  要让赵祯知道,寇准等人方才心里晃过的那份打抱不平和担忧的话,铁定要深感冤枉。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这天底下最盼着小夫子回京的人,怕是除了被留在京中的那四友中的柳朱二友外,就是他了。

  偏偏谁也不会想到的是,在别人眼里是个避之唯恐不及的晦暗去处的秦州,却值得让陆辞三番四次地推脱掉他的三催四请,俨然要在那不呆够三年资满不挪坑的坚定架势。

  拗不过小夫子,赵祯只有郁闷地先背上这口不恩荣最亲近的臣子的黑锅,再继续努力雷打不动地每月一封信寄去,连同御膳房特制的一些好存放的小食做饵,走邮送到秦州去。

  然后就眼巴巴地盼着,看哪天是否能将这条乐不思蜀的大鱼钓回来了。

  这天下朝后,刚将新的信写好,封上,赵祯就准备起身,去亲自询问关于先帝治丧下葬的事宜进展。

  却在半路上,就被李太后的内侍给叫了去。

  赵祯虽不解,仍是毫不犹豫地跟着去了。

  若说这宫中还有对皇帝那称得上在中规中矩中偏慷慨优厚的封赏,真觉不妥的,必当数一个李太后了。

  尽管在赵祯的努力下,母子得以相认,但因长年以来一直被刘娥勒令不得靠近赵祯,现一下子真相大白,反倒让李太后心里多了几分近亲情怯,也有了几分无所适从。

  更何况赵祯年岁虽说不大,却也不小,更因从小通读经史子集,早过了最孺慕的时候。她再有心亲近,也难免显得太过刻意。

  “娘娘。”

  赵祯进到殿中,温声唤回了李太后刚跑丢几分的神。

  李太后忙道“你来了。”

  赵祯颔首。

  在询问李太后着急请他来、究竟是为何事后,赵祯不免有些无奈。

  原来李太后自知出身低微,又受刘娥压制多年,惯了谨小慎微,唯一做过的胆大事,就是在祈福灯上悄悄写上自己骨肉的名字,再偷偷为其祈福了。

  现乍然掌权,她着实不知如何是好,实在想将这烫手山芋般的权柄还给皇帝,好让官家另外交予可信之人。

  但目前的后宫,除了生母之外,赵祯哪儿还寻得出可信的人呢

  赵祯只得好生安抚她一阵,她才渐渐摆脱了六神无主的状态,怀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愿意努力一把。

  又知不好耽误了皇帝儿的正事,她既羞又惭,赶忙将人送出门去了。

  只在分别之前,郑重叮嘱赵祯待春三月,就赶紧选些女子入宫,充盈,也好让她尽早还权。

  赵祯嘴上应得好好的,心里却是兴趣缺缺。

  在寻常元年里,他可多的是更重要的事要做,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使,又哪儿有功夫可浪费在男女情长上呢

  而且,赵祯心忖,在见惯了小夫子这个耀眼夺目、又学富五车、八面玲珑的俊俏人后,等闲女子,根本不可能入得了他眼了。

  他不想成婚,都怪小夫子。

  理直气壮地将错归到不在身边的小夫子头上的赵祯,所不得而知的是,此时的陆辞,可半点没有优雅风趣、温润如玉的模样。

  陆辞被厚厚的衣裳裹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他简直毫不在意形象,不惜将自己包成了里三层外三层、一颗完全看不出纤瘦匀亭身形的温暖圆润的球。

  滕宗谅相对好些,但在寒风凛冽中,也不敢贸然维持风度了,同样穿得十分厚实。

  两颗从远处瞧,都威风凛凛、份量十足的球,就这么在一片寒风烈烈中,傲然毅力在城头之上。

  陆辞正与滕宗谅讨论着挖池养鱼的计划时,忽就抑制不住地打了个寒颤。

  他毫不犹豫地又往温暖的围脖里缩了一缩。

  “你穿这么厚实,着实不像被刮冷的模样啊。”滕宗谅仗着耐寒一些,笑眯眯道“该不会是京中有女名柳氏,一心念归薄情郎吧。”

  陆辞淡淡地睨也呈球状、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友人一眼,又瞟了眼高高的墙下冰雪,意有所指道“你可想领略下,什么叫大珠小珠落玉盘”

  虽然只有一颗大珠可滚。

  滕宗谅瞬间敛了笑意,往后退了两步。

  陆辞却清楚,比起还恼他不肯回京的柳七,催得更紧的,其实另有他人。

  虽从小皇帝来信的频率能判断出,那看似乖巧懂事的字里行间,透着再明显不过的促归之意,他还是不得不昧着良心选择假装不知,才能继续在秦州待下去。【本章节首发大侠文学,请记住网址(https://Www.daxiawx.Com)】